
一、基本情況:
株洲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成立于1962年,1995年加掛株洲市蔬菜研究所。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,2010年升格為正縣級差額撥款事業單位,2016年轉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,是集農業科研、品種推廣、科技示范、“三農”服務為一體的公益性農業科研單位。
1、人員隊伍:
現有在職干部職工58人,退休人員33名。
在職人員中:碩士6人,本科33人;研究員6名,副高職稱16人、中級職稱10人。
省先進工作者1人,省12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1人,市領軍人才2人;市先進工作者2人,市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, 省市科技特派員6人;市第九屆政協常委1人,市科協副主席(兼)1人。
2、內設機構:
內設6個行政職能科室:辦公室、人事教育科、財務科、科研管理科、科技信息科、監察室。1個黨群部門:工會。8個科研業務科室:水稻研究室、蔬菜研究室、園藝研究室、旱作果茶研究室、植保土肥研究室、農產品加工研究室、生物技術研究室、良種繁育中心。
3、主要職能:
a、承擔、實施國家、省、市的農業科研課題。
b、承擔農作物(糧食、油料、蔬菜、花卉、瓜果茶葉等)新品種的研究選育及農作物栽培技術、農業資源利用、新技術的引進、試驗、示范和推廣工作。
c、承擔主要農作物新品種的原原種、原種、親本種子、優質種苗的良種繁育工作。
d、承擔農產品加工、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與科技攻關。
e、承擔農業科技培訓、服務,開展對外農業科技交流。
二、科研情況:
1、科研成果:我所在水稻兩系不育系、蔬菜、葡萄、名貴花卉研究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,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居全省地市農科所前列。建所以來,先后選育農作物新品種96個,獲科研成果獎59項。其中:國家級審定品種5個,省級審定品種36個;國家級獎1項,省部級獎項17項,株洲市進步一等獎11項。其中:《水稻溫敏核不育系“株1S”的選育與應用》榮獲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,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;《觀賞百合育種技術及抗莖腐病新品種培育》榮獲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;《超級雜交早稻陸兩優996的選育與應用》《兩系法廣適型早秈超級稻株兩優30的選育與推廣》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項。
自主選育的水稻不育系品種"株1S"是株洲市第一個取得國家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的農作物品種,水稻兩系不育系——“株1S”、“陸18S”獲袁隆平院士高度好評,被認定為居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,是目前國內綜合性狀最優、應用最廣的水稻兩用核不育系。其系列組合如“株兩優02”早秈稻新品種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,成為我市首個“國字號”水稻新品種,并于2006年被認定為湖南省第一批超級稻品種,成為南方稻區主推早秈稻品種。株兩優系列組合在長江流域累計推廣種植超過2.4億畝。我所一直致力于推廣農業科研成果,服務于長江流域農業,累計創造社會經濟效益近150億元。
2、科研項目平臺建設
近年來,我所將項目帶動列為優先發展位置,"十三五"期間,成功立項47個。通過項目支撐,大大提升了科研成果轉化力度,全面提高了可持續科研發展能力。同時,創建了6個國家、省級科技創新平臺(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稻區域試驗站、多用途名貴花卉育種湖南省工程實驗室、中南葡萄研究示范中心、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菌草示范推廣基地、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湘東水稻試驗站、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株洲水果試驗站),為株洲市農業科技工作的推進搭建了較好的聯動平臺。
三、交流合作
加強了與各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及科技企業的交流與合作。先后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中國農科院、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、中國水稻研究所、湖南農業大學、湖南省農科院、江西農業大學、湖南工業大學、湖南亞華種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,以及海南廣陵農業高新集團、湖南慕她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。